威海市青年人才生活補貼發放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積極推進“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采取多種措施降低青年人才生活成本,大力吸引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人才來威就業創業。根據《關于實施新時代威海英才工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對2023年以后首次在我市非公有制企業全職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發放青年人才生活補貼、一次性返鄉留威補貼。
第三條 本辦法實施工作由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組織實施。所需資金列入市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統籌安排。
第二章 發放范圍與條件
第四條 青年人才范圍:2023年(含)以后首次到我市非公有制企業全職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畢業生,與企業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在我市繳納社會保險。博士研究生來我市就業時年齡不超過45周歲,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生來我市就業時年齡不超過35周歲。首次申請時需在非公有制企業累計繳納社會保險滿12個月。
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畢業生須取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其中國(境)外高等院校留學的畢業生須取得教育部門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
第五條 企業范圍:非公有制企業是指注冊地在威海市、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不包括中央、省、市、區市所屬的國有企業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及國有控股超過50%(含)的企業。
第三章 補貼標準
第六條 生活補貼標準。符合條件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每月分別享受5000元、2000元、1000元生活補貼。我市沖擊千億目標、百億目標企業引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碩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每月分別享受5000元、3000元生活補貼(生活補貼不重復享受)。生活補貼按年度發放,累計最長發放3年。
“雙一流”建設高校以畢業生首次到我市沖擊千億目標、百億目標企業全職工作,教育部公布的名單為準;沖擊千億目標、百億目標企業以畢業生首次來威到企業全職工作,市直有關責任部門公布的名單為準。
第七條 一次性返鄉留威補貼標準。對符合青年人才生活補貼范圍的威海籍畢業生和駐威高校畢業生,按照博士研究生1萬元、碩士研究生5000元、本科畢業生3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返鄉留威補貼。
威海籍畢業生是指威海高中學籍畢業生,名單由市教育局予以確認。駐威高校畢業生是指最高學歷在駐威高校取得的畢業生,名單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商駐威各高校進行確認。
第八條 青年人才生活補貼所需經費由市區兩級財政按1:1比例共同負擔,其中市級負擔部分按年度與各區市結算。一次性返鄉留威補貼所需經費由市級財政全額承擔。
第四章 兌現程序
第九條 青年人才生活補貼發放工作每年開展一次,通過“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方式主動向符合條件青年人才兌現政策。一次性返鄉留威補貼與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同步申領、發放。
(一)人員篩選。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通過社保數據、學信網信息、企業工商登記信息等大數據比對的方式對來威就業青年人才的年齡、畢業院校、學歷學位、社會保險繳納信息以及就業企業類型進行篩選,確定符合條件人員。
(二)企業確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通過申報系統將符合條件人員信息主動推送給企業,由所在企業進行確認、承諾、內部公示后,向企業注冊地所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進行確認。
(三)審核。各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對生活補貼申請進行審核認定,并匯總擬發放人員名單。
(四)復核。各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將擬發放補貼人員名單報同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復核,復核無誤后進行網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
(五)補貼發放。公示期滿無異議的,由各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按程序將補貼直接撥付至申領人員個人賬戶。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十條 用人單位負責對領取補貼人員進行審核與管理,出現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違法犯罪等情形的,不再享受補貼。
第十一條 申領人員及用人單位應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對提供虛假材料騙取補貼的單位和個人,一經發現立即取消資格,納入“黑名單”管理,并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十二條 本辦法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威海市萬名大學生聚集計劃實施辦法》(威人組發〔2018〕9號)不再執行。已享受原政策的按原政策標準執行至政策期滿。符合原政策但不符合本文件規定的青年人才,按原政策執行至2023年底。